“国际小学期项目既是人民大学实施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联系的重要桥梁。”我校副校长洪大用在7月4日国际小学期开学仪式上表示。
秉持“在地国际化、双向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我校国际小学期为学校整体国际性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小学期理念贯彻实施过程中,小学期的课程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果,形成了不少亮点与特色,为整个人才培养国际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小学期:三尺讲台开拓全球视野

期次:第1622期    作者:实习记者 刘宜卫   查看:46

  课程设计:“小”学期着眼“大”世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 Leif%H.%Skibsted教授已连续9年在我校国际小学期开展“食品与健康中的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他在谈起小学期的课程设置时说:“人民大学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了。”
  提升学生国际性、让学生受益,是小学期的根本;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杰出人才,是小学期的最终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国际小学期在课程设置上精心雕琢,设计了中国研究系列、学科前沿及学科通识系列、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语言强化系列四大系列课程,形成了均衡稳定、特色突出的课程结构。
  中国研究系列课程是我校国际小学期重点建设的品牌课程,也是国际学生选课最多、关注度最高的课程系列。中国研究系列课程依托本校优秀师资和人文、经济、法学、政治、社会、管理等优势学科,充分体现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同时,系列课程聘请国际著名中国研究专家,扩大课堂的国际视野与国际视角,促进跨文化的沟通。
  学科通识与学科前沿类系列课程原则上以通识课为主,立足拓宽学术视野,强调学科交叉,聚焦前沿热点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国际小学期院级课程里,还有部分专业性强,以本学院或本专业学生为开课对象的课程,对通识课程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主要包括中国书法与艺术类课程、太极拳等课程。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分别由外国语学院及文学院开设,包括对本校学生的英语强化培训和对国际学生的汉语培训。
  小学期课程突出体现国际性主题。从课程内容上看,不仅涉及政治、经济,还包括哲学、文化、自然科学等;从内容涉及的区域来看,不仅涉及包括对欧美的研究,还涵盖亚非拉等地区的研究;从课程主题看,课程主题突出多元文化,包含儒学、汉学、伊斯兰文明、德国文化等话题以及其他跨文化沟通、全球化与教育的多样主题。
  课程资源:全力保障学生的需求在全校共同努力下,国际小学期各项办学制度和模式不断完善,整体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使得课程数量资源更加充足,对学生多样的选课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小学期开办9年来,累计组织开设1048门次课程,其中,中国研究系列课程212门次,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课程742门次,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16门次(2012年开始开设),语言培训系列课程78门次。优质课程资源数量不断增加,每届小学期课程数量稳定在120门左右。
  国际小学期每年提供4000个左右的课程容量,小学期采用的国际师资、国际课程及全英文授课方式,有效地保证每一位在校学生享受国际高质量课程资源的机会,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资源重要补充。
  师资队伍:广纳一流学者,确保教学质量国际小学期课程设置严把师资关,严格执行“一流学校、一流学科、一流学者”的聘请师资标准,在国际小学期课程建设咨询委员会进行课程评审时,授课教师所在学校、学科排名、教师本人的学术声望及教师教学评价分数和排名(以前来我校国际小学期开设过课程的)等几个条件是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各学院结合课程申报工作,制定国际小学期长期、稳定的课程开设计划,建设高质量课程和教学团队。
  2014年始,学校设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荣誉教师”,表彰长期以来对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激励优质的国际师资较为稳定地承担国际小学期课程。四年来,共有53名教师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荣誉教师”。这53名教师均承担过国际小学期核心课程4次以上,教学效果优秀。
  国际小学期吸引了相对稳定、高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历年国际小学期的授课教师来自近30个国家,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近300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国际师资来源广泛,文化教育背景多元,其中很多是学科领域权威,或是在重要国际组织具有话语权的领军人物。
  除邀请国际一流大学师资授课外,作为展示我校实力和国内外教师交流的重要平台,国际小学期课程得到我校著名教授和青年教师的大力支持,在中国研究系列课程中,杨慧林教授、金灿荣教授、宋新宁教授、温铁军教授等中国研究问题的著名专家学者,曾多次为国际小学期的学生授课。
  2016年调查显示,约九成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师资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生沟通愉快。
  课程建设:制度创新彰显人大特色“根据定位,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机制体制及相应的制度安排。”我校副校长伊志宏在5月28日召开的国际小学期项目总结研讨会上强调。为确保国际小学期的课程质量高、效果好,学校着重抓小学期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
  国际小学期课程采用学院申报、学校审批的方式开设。在学院课程申报环节,每年11月中下旬,各学院启动课程申报工作。学院召开委员会制定课程开设计划,统一邀请教师,避免盲目报课或重复申报的现象。在学校审核层面,学校成立课程建设与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学校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具体负责每届小学期课程建设与审核工作。
  国际小学期项目办公室每年不定期与外教座谈或召开相关学科专家座谈会,了解课程设置需求,听取专家关于课程建设的意见,改进课程设置。
  2012年,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学校在2009-2011年开设的课程中评选出16门课程,作为国际小学期第一批精品课程,列入学校重点建设计划。这些课程开设稳定,教学效果好,成为学生们“抢”着上的好课。
  “人大的小学期的运作非常专业、且经验丰富,能参加此项目且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感到非常荣幸。”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Fred  随着工作不断推进,国际小学期按国际惯例逐渐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制度模式,申报审批程序、助教制度、国际一流教师和学生各项服务和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校在办学实践中,从无到有逐步摸索出来的具有人民大学特色的制度体系,成为了人民大学国际化办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学生评价:扩展教育视野,提升国际视角国际小学期课程的质量得到国内外学生的高度评价。根据近2011-2015年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近60%-80%的本校学生对小学期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数量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近80%-90%的外校学生对小学期的课堂质量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2016年小学期学生的调查结果更充分说明了小学期课程设置的国际性主题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根据2016年参加国际小学期满意度调查结果,在课程主题设置方面,93.52%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的课程主题多元,类型多,可选面广。
  在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方面,92.71%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课程设置体现国际观点,注重国际主题。在课程内容设置前沿性方面,89.01%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课程内容能够关注本学科最新动向,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2016年国际学生对小学期课程评价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项目是一个高度国际性的项目。82.08%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提供了全面且国际化的课程。84.34%的学生表示,国际小学期的学习让自己扩展了教育视野,提升了国际视角。
  小学期高质量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在2016年的第一轮选课中,有近30%的课程学生选课人数与课程容量的比达到1.5:1以上,最高的达到9.23:1。